发布时间:2021/1/14 17:36:55
蓝天常在、碧水长流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近年来,我省生态环保齐抓共管格局构建成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源头治污,保卫江淮蓝天
“以前进出小区能闻到很浓的油烟味,现在闻不到了,很好!”1月9日,亳州市和平路沁园小区居民吕艳高兴地说。
曾经,沁园小区临街商铺牛肉馍店、铁锅炖店、烧烤店油烟管道口正对着小区,油烟排到小区内,影响生活环境,被群众投诉举报。经城管部门督促,3家饭店进行整改,不仅将排烟管道走向进行了调整,还淘汰了老旧的油烟净化器,新装了大风量复合式油烟净化设备。 “我们每月定期清洗维护,确保油烟达标排放,减少空气污染。 ”牛肉馍店负责人李伟说。
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是蓝天保卫战“控烧”中的一项工作。蓝天常在,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省以“五控”为抓手,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
污染防治攻坚之下,我省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 “全覆盖”,全省在用141台火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92条水泥工业在产生产线全部达到我省地方排污标准,10034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全省范围内的黄标车全部淘汰等。
源头减排、铁腕治污,蓝天数更多了,空气更清新。截至2020年11月,全省PM10平均浓度 58.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同期下降18.8%,年均值第一次稳定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除黄山、池州外,14个2015年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同期下降28.8%,好于“十三五”下降18%的考核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5.9%,为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生态修复,呵护碧水长流
“以前家门口这个河坝,就是一些乱石堆,坝两边全是荒草地,没想到现在这么漂亮了。”黄山市黄山区耿城镇金桥村村民苗兰云说。
苗兰云点赞的是黄山脚下浦溪河的变化。当地实施浦溪河综合改造,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优化提升和饮水安全工程等,并配套建设区域内绿化、景观、文化旅游等设施,总投资7.88亿元。经过改造提升,如今河水清澈见底,远远近近点缀着观景亭,一派诗情画意。市民赞誉“治好一条河、美了一座城”。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城市的纽带。为保护水环境,我省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实施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去年年底,我省发布“总河长令1号”,在全省组织开展“清江清河清湖”专项行动,清理整治乱占、乱排、乱捕等危害河湖健康生命的突出问题,促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
实施碧水保卫战,我省重点推进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等。随着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截至2020年11月,全省231条城市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218条,完成率94.4%。“十年禁渔”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去年6月起,我省强力推进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8个重要支流等范围内,渔民全部退出捕鱼作业。全面推广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我省以水质国考断面为基础,建立地表水生态补偿断面121个,基本实现主要水体全覆盖。
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截至2020年11月,全省106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4%,好于考核目标9.5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其中,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90%,创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
挂图作战,攻克环境“顽疾”
“江岸变绿了,江水清了,水面上的水鸟更多了,老百姓休闲有了好去处。 ”看到薛家洼的环境变化,57岁的马鞍山市民孙齐欣慰地说。
薛家洼地处长江岸边,过去长期乱搭乱建、污水横流。随着“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实施,经过搬迁拆迁、种草植树、修复江岸、建设游园步道等系统整改,薛家洼华丽“变身”生态游园,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成为我省落实长江大保护的一张重要“名片”。
提升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势在必行。去年,我省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省形成“23+80+N”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清单,建立“点对点”“长对长”整改责任网,挂图作战、对账销号。
各地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采取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进行攻坚,实施进园区、纳统管、关污源、生态修复等一大批项目。截至2020年11月,1747个“23+8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中,已完成整改1597个,占比91.4%。去年,我省进一步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对6市开展专项督察,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百姓环境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