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6/22 16:47:55
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突破10000列。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构建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
蹲点点位
成都国际铁路港
历史评价
2000多年前,作为“南丝绸之路”起点的成都,早已成为了世界对外交流与贸易的阵地之一。
如今,随着交通的发达,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的中欧班列(成渝)就是一条崭新的“新”丝绸之路,它延续了古代成都的通商文化。
而那些在驼铃声中流通的丝绸、铜器、铁器等商品也早已变成了机械设备、电器、家具、食品、汽车等生产生活必需品。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上主要枢纽之一,成都国际铁路港充分发挥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推动通道辐射力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协同持续发展。
6月18日,首趟中欧班列(成渝)跨境电商B2B出口专列开行。50柜满载五金电器、汽车诊断仪等高货值的电商货物,从成都出发,驰骋9800多公里,预计12天后到达波兰的马拉舍维奇,最快15天,商品就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是成都铁路港进一步丰富贸易方式,提升中欧班列(成渝)竞争力的一次尝试。
2013年,首趟成都中欧班列从成都青白江出发,成为奔跑在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8年来,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8000列,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3000列,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通道之变
构建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
登记、吹气检测酒精、检测体温……6月16日,记者在成都机务段看见张熙时,他正在为出车做准备。2013年,首趟成都中欧班列开行时,张熙来到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8年来,我与中欧班列共同成长。”张熙说,2015年,他从副驾驶成为了驾驶员。“刚开通时,我一周就开一两列中欧班列,现在,我一天要开 3-4对中欧班列,多的时候,甚至要开 5对。”
不仅是开行班次多了,张熙还感受到了货物也在变化。“除了服装鞋帽、酒类食品、机械设备等,一些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也开始乘坐中欧班列出口,而且班列重载率越来越高,甚至‘一仓难求’。”
张熙告诉记者,以前从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主要通过宝成线行至广元,然后递次交由中国铁路西安局、兰州局的火车司机接力驾驶,出境再交由沿途多个国家的火车司机驾驶至目的地。随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增多,宝成线已满足不了需求,便又开辟了达成线作为中欧班列的行驶线路,两条线路并驾齐驱,推动亚蓉欧班列战略通道价值和稳定高效“带货”优势持续彰显。
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突破10000列。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构建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构建起以成都为枢纽的通边达海、内畅外联国际陆海联运通道体系,南向连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助推西部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
2013年,首趟成都中欧班列开行,张熙也来到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卢春阳 摄
产业之变
适铁适欧产业共享通道红利
走进青白江国际木材交易中心,很容易迷路。交易中心占地347亩,商家有459户,不时有大货车穿梭其间,装卸的木材也几近同源——95%以上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白松和樟子松。
2018年3月30日,成都中欧班列木材定制班列开行,“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中欧班列从俄罗斯累计进口超过19万立方米木材。”青白江国际木材交易中心总经理何仕海将各种数据烂熟于心,“2016年,木材交易中心从金牛区洞子口搬到成都国际铁路港,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从最开始的10多亿元,到去年已达40多亿元。”
几年时间为何能翻两番?“这得益于通道效益。”何仕海坦言,“原来,入驻木材交易中心的企业要从满洲里、绥芬河口岸进木材,更像一个二手商。现在,木材通过中欧班列直接拉到青白江,等于从俄罗斯工厂直接到终端。”目前,青白江国际木材交易中心入驻的企业也从20多家增至100多家。
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因为通道效应的带动,铁路港的磁场效应才得以释放,把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许多企业和铁路港得以共同成长。
以中欧班列为引擎,成都国际铁路港助推内陆开放经济发展。8年来,有效推动了电子、汽车、机械等适铁适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本地货源占比超70%,年均带动进出口贸易120亿美元以上,“四川造”特色农产品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目前中欧班列已成为全国各地外贸企业的最佳物流选项之一,2013年初搭乘班列进出口的企业仅有200多家,现在已超过1万家企业,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都海关所属青白江海关副关长颜毅介绍,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自2016年11月封关运营后,发挥了重要的保税仓储、物流分拨等作用,服务全国7000多家企业,到2020年底其贸易统计量位居全国同类型保税物流中心第二位。
格局之变
从构建枢纽到融入全球供应链
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到如今“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地位凸显、机遇叠加,成都正释放出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正在迎来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成都,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距离最近的沿海港口大约也有1700公里。中欧班列的开通从根本上打破了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历史。
“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全球城市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都国际铁路港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成都国际铁路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紧抓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金青新大港区和国家首批陆港型物流枢纽“四区一枢纽”叠加的历史机遇,打造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等融合发展的新一代内陆港口,协同全省全市开放型产业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成都国际铁路港依托国际班列创新拓展全球供应链服务平台体系,为戴尔和TCL等成都本地产能提供定制化服务。2016-2020年,TCL出口货值、柜量年均增长近122%,戴尔柜值、货量年均增长近111%。根据汽车产业的需求,为沃尔沃、一汽大众、吉利、东风神龙等本地汽车产业提供“一对一”个性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为此,成都国际铁路港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开放平台能级也在提升。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全国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已获批。加快建设多式联运中心、箱管中心和全国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成都国际铁路港吞吐能力将达400万标箱。
聚焦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多式联运三大细分领域,成都国际铁路港也在构建以“干线运输+城市配送+末端提配”为特征的全球多式联运配送体系。以此来推动成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让铁路港从“区域门户”提升到“国际门户”。